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南航>详细内容

媒体南航

【江西日报】必一体育官方网站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纪实

来源:宣传部 作者:宣传部 摄影: 发布时间:2018-06-15 浏览次数: 【字体:

  启航网讯  6月14日,江西日报A3版以《探索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一流人才——必一体育官方网站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纪实》为题,报道了我校材料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经验做法。

  新闻链接:http://epaper.jxnews.com.cn/jxrb/html/2018-06/14/node_189.htm

       http://epaper.jxnews.com.cn/szpt/2018/06/06-14/jx/3.jpg

 

  全文:

探索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一流人才

必一体育官方网站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纪实

刘芝平   龙莉   王汉定

 

师生参加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

  2018年考研成绩揭晓,必一体育官方网站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35%的录取率,再次刷新2017年由该院所创造的学校考研录取纪录。

  近期,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捷报频传: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由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联合推出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从全国75所参评高校中脱颖而出,2017-2018年度排名第二、2018-2019年度排名第一,获五星水平; 学生作品获第14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江西省一等奖,获第5届全国金相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以及优秀团队奖,获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全国二等奖、江西省一等奖。同时,该院毕业生除考研录取率连年攀升,就业率也连续数年稳定在95%左右。

  凝聚共识,建立人才培养的激励保障机制

  “随着时代的变化,高等教育从单一人才培养功能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并重,发展到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与合作五位一体,但不管如何变化,人才培养一直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教学始终是大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梁红波教授介绍,“这是学院党政班子达成的一致共识。”

  为激励人才培养工作,学院从制度层面进行保障。在职称评聘、岗位晋升和评优评先中体现教学和育人工作的中心地位,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各类奖励暂行规定》,对教师教学改革成果进行重点奖励。学院的若干量化考核办法中,一个突出的重点便是把担任班主任的工作成效作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在日常的资源配置上,全院上下也达成一致,优先保障人才培养工作,如提高毕业设计、实习实训费用等等。

  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为解决青年教师授课经验匮乏的问题,学院在青年教师培养上着力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新进青年教师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导师;开设“教学名师大讲堂”,邀请执教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传授从教经验。用半年的时间,精心打磨新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专业课程试讲考核后,再走上讲台。

  经过“传、帮、带”的环节,原本不熟悉教学的青年教师,有的放矢地熟悉课程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方式,在老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学习其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甘于奉献、为人师表、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高尚品德以及精通业务、严于律己、学而不厌的进取精神。学院常年精心组织各类讲课比赛,引导青年教师提升讲课能力和水平,增强其信心与热情。

  近年来学院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万里鹰主持开发的材料学专业课程“纳米材料与技术”多媒体课件获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校理科组二等奖,欧军飞在江西省“首届全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荣获三等奖,徐海涛、崔霞分别获得学校讲课比赛青年组一等奖、非青年组二等奖,侯育花、邵志松和陈卫华获学校讲课比赛青年组一等奖、非青年二等奖和青年组三等奖。齐头并进的青年教师,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学师资人才优势凸现,学院也连续两年荣获学校讲课比赛优秀组织奖。

  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学院以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大纲撰写为契机,开展了以课程体系建设和实验实践环节建设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在课程中加大学科前沿内容的比例,让最前沿科学技术进入教学,同时,积极探索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组织教师加强业务学习,并动态进行课件修改,将最新知识点无缝对接课堂。这样的课堂如给学生插上了翅膀,可以在更高的平台看待科学,拓展思维与眼界,激发其学习的内动力,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各系进一步凝练了核心课程群,在学校创新创业培育课程中获批24门课程,获批省级创新创业教改课题5项。在实验实践环节建设方面,学院增加了实验环节学时和实验项目数,将教师的科研项目引入学生的实验项目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院在省内外建立了30多个实习实训基地,越来越多的学生投入到专业实训活动,学生动手能力、开创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迅速提升。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学院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先后与广东江门、浙江敏实集团、江西大余松赢化工等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

江西省材料科学基础实验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罗军明介绍,“为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院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为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提供组织保障,为广泛开展竞赛活动提供政策支持,每年设立院级科技创新项目,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与其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明显。”

  学院郑海忠老师指导的学生团队先后获得第15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全国二等奖、江西省一等奖和第14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江西省一等奖、第5届全国金相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各一项以及优秀团队奖。学生作品在2012年到2017年的六届全国金相大赛中获得了包括特、一、二、三等奖以及优秀团队奖等多项奖励,获第4届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

  因材施教,建立个性化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适合的教育才是好教育。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学生入学之时,便对学生进行动态能力测评,并根据学生的个人特质,有针对性地设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材施教,采取差异化培养策略,并在关键的决策节点进行指导和提供帮助。

  对于立志科研的学生,学院在大一时就通过考核选拔,组建春晓班,选配经验丰富的老师,加大课程量及实验科学训练,并实行严进严出;对于就业意向明显的学生,学院同样在大一时选拔其组建“卓越工程师班”,实行3+1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模式,即前三年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最后一年对口企业,由企业导师进行实践辅导;对于学习能力较强、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学院鼓励其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对接,为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学院组建的“3D打印”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就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该团队先后获得第14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江西省一等奖、海峡两岸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意组一等奖等奖项,并实现了创业项目转化,现已正式注册成立乐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对于学习目标明确、立志考研的学生,除了每年举办考研经验交流会,每年3月份复试线公布后,学院都会邀请专家传授面试技巧,安排专业教师帮助学生向双一流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推荐学生。由于动员充分、组织有力,学院近两年考研录取率连续刷新学校纪录,今年更是达到35%,位列全校第一。

  严慈相济,建设松紧有度的良好学风

  良好的学风关系到人才培养成效。学院结合学生实际,制定了“严谨、严格”与“关爱、关心”相结合的学风建设原则。

  学院在生活及学习两个方面着手,严格执行查寝、查课制度。专业任课老师严把课堂纪律,辅导员、学生会坚持课堂查课,查课结果在学院网站和学院微信公众号公示,对于无理由不到课学生,严肃处理。考勤结果与学生的评优评先、入党考察相联系,以此督促学生经常性约束、鞭策自己。在奖学金评定中,学院多年来大胆创新,打破班级限制,按专业进行评比,增强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学院投入较多的人力,始终坚持让初入大学校园的一年级学生上晚自习,且出勤情况等同于上课。在学院党委副书记袁宁看来,大一是大学四年最为关键的一年,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其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将面临质的转变,在此时进行紧抓严管,对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院的每一位老师的手机里,都有着数个微信群,时刻有学生相关的事宜弹出。院学工办建立了年级学生微信群、班干QQ群、教务工作群,班长、学委、团支书、寝室长、特勤信息反馈QQ讨论组等等。学院广泛发布辅导员、班主任、教务员、院领导联系方式,召开各类座谈会,畅通学生与学院的沟通渠道,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一直在身边,并能随时倾听和提供帮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更新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已见成效,但未来的路还很长,学院将继续乘风破浪,全方位发力,继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